言情小说网 > 探华夏之太古见 > 第四十八章 说书就是聊天!

第四十八章 说书就是聊天!


用手指着城门处,白龙氏给二位大人做解释。

        “河浠壮甚,门弗可拒,繁日必废。尝使桩构,层隔使浠弱,缓门独抗。(洪水太大,城门坚持不了多久,而一旦城门冲毁,宛丘就将陷入灾难。可以试着在城门外向水底打入木桩,一层层排开减弱洪水对城门的冲击,确保洪水下都城安全。)”

        顺着白龙氏手指的方向,城门在水涌的冲击中不断摇摆着,和门洞发出“空空”的撞击声。

        昊英和共工听着这个建议,觉得确实独自抵抗洪水的绳串排木城门是个巨大的潜在危机。

        这要是一旦损毁,万吨洪水一涌而入,后果不可想像,是得先行处理!

        “却治壮洪?(但怎么治水呢?)”昊英问。

        “洪壮甚,雨扶而弗可治,切缓之。繁桩构,探深浠,集排桩,拒水道。(眼下洪水正盛,而且连日降雨不太可能进行全面治理,只能等洪水自行减缓。先稳定城门,然后在逐步向外打入更多木桩,一点点向河水深处延伸,只要打入足够多的木桩连成排,就能建出抵挡洪水的水坝,挡住洪水的继续涌入。)”

        其实白龙氏对减缓城门的压力这个建议是对的,但想用木桩子连成阻挡如此浩大宽阔的黄河水坝,这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

        这是堵而不是疏,而且堵是堵不住的。

        但此时的人还没有那么高的水利知识,而且过往的经验大家治水都是堵,还没有泄的经验和意识,所以虽然咱们都能看出白龙氏的建议不对,但共工却听进去了。

        毕竟在外多年帮助各方部族进行水利建设,这做水坝的事儿他最熟。

        这听进去了,就开始正式的策划以及实施。

        这没有不关己的事儿,事都关己,何况还事关华羲族都城守卫!

        每个民众只要有劳动力都被发动起来,几乎全民参与到了这场与洪水抗争的“宛丘保卫战”中。

        这时候就别在意保护环境爱惜自然了,上古时代不缺这点木头。

        整个宛丘城无论男女老少当兵的不当兵的,全都攀上了城后方的山里,在昊英的指挥下把一棵棵原木砍伐下来不断向城门处运送。

        而城门处的民众则在共工的指挥下,将原木砍削成尖底的长木桩。

        然后交给由白龙氏指挥的,把绳子绑在身上让岸上的人牵住熟悉水性的青壮力量们,扶着木桩游到水中。

        将木桩努力的插进水底,最后再由同伴轮流进行砸打,把木桩死死的固定在河底。

        这从山上到水下,漫长的流水线上各龙官指挥万民忙的是不可开交。

        其实想也知道这样的效率是很低的,但架不住人多力量大啊!

        一天多的时间城门外已经被砸排出五六道十几米宽的木桩缓冲墙。

        城门收到洪水直接冲击的力量小多了,而且因为被层层隔离,城门处的水势也明显弱了很多,这就敢把城门放下打开了!

        有了隔离的阻挡,漫入城内的洪水并不多,甚至原先地势最低处被侵了很多水的民房,现在屋内也只有没脚的深度了。

        眼看“堵”有效,站在城门上的伏羲听着共工的介绍,不断点头,并指示尽快向黄河内进行推进,不过一定要让人民注意安全。

        原先靠近城门处是大片依着黄河的农田,如今虽然被浩瀚流水淹没,也算是水位不高,在各自绳牵保护下能够比较顺利的将一个个木桩打入水下。

        但一旦接近黄河本身的水段,水位落差瞬间变化!

        原本干的顺利的年轻人们在之前的打桩中还觉得这洪水不过如此,愈发自信。

        有几个自持水性好的不顾同伴劝阻还将捆在身上的保护绳松开,骑在木桩上就往更远的水中滑去,惊叫中只见浪花卷飞,木桩一上一下的旋转起来,而人也消失在了目光里。

        远远看着眼前的一幕,白龙氏气的跳脚,大声喝喊着让所有人退回来,对着那几个幸运未亡的逞能者大肆责备!

        这不是攀比能耐的时候,更不是你们的娱乐时间,眼睁睁看着同伴被洪水吞没,现在还骄傲吗?

        再报共工调整方案,黄河浩瀚宽阔无比,无需拦截整个河流,太不现实。

        而是围绕水不深的大片区域堆围桩栏,将洪水隔离在宛丘城外即可。

        于是集合伐下的所有木桩,全体龙官都集中到城门前,指挥各个方位开始广建排桩。

        而且不仅仅是以一排串联,而是将木桩以三纵为列,在宛丘城外以四个分阵沿途打下,最后彼此合龙,在用麻绳紧密桩排缝隙。

        在连日争分夺秒日夜奋战下,一条绵延几公里的长杆桩排在宛丘城外出现,将漫没的洪水挡在了距离城郭百步之遥的地方。

        桩排三层相护,紧密非常,外围洪水滚滚向下,内里在得不到后续流水补充下,逐渐干涸,宛丘终于解除了洪水危机!

        得以治水成功,伏羲大为欣慰,重誉各龙官,尤以共工、昊英、白龙氏为先,赏赐以玉而制的“卦”图。

        虽然阴雨还未停歇,洪水还在桩排外汹涌,但毕竟城邦已经安全。

        共工继续与昊英一同组织民力重固城墙城门,同时“土龙氏”阴康与“白龙氏”长引带着大家抢着重建重新露出土地的大片“田垄”。

        以及虽被水淹,但还保持着结构的圈养区,毕竟大量的动物一直在城内豢养卫生条件实在不佳。

        土地意识已经形成,这是当然的。

        多年来宛丘城通过种植养殖达到了前所未有衣食无忧的“盛世”,而伏羲极为重《易》,在多年不断的补充和内容建设上,更是将对土地的崇拜演义到了新高度。

        大家不要对《易经》有误解,确实越古版的《易经》越难读,也很难懂。

        因为没有古人的思维方式,以现代思路去理解很容易走偏,特别是经过现代人翻译后的《易经》,很多内容在不同编辑的编撰中和原本内容大相径庭。

        《易经》里的原文内容很多是一字千言,全靠自身修行的深度去发散性的理解。

        而现代人是聚焦式思维,纠结于“这是什么意思?”

        就说《周易》吧,可以说是对伏羲《易》最接近的发展,它不全都是晦涩难懂的奇观妙谈,天文演卦。

        《周易》是覆盖方方面面的,从天文地理奇经八脉到养生种植吃喝拉撒,和人的一切都结合的非常紧密。

        几千年来国人引用《周易》最多的一句话是什么?“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您看,一个是对自己民族的自信,要求自强不息;一个是对教化和管理的自省,厚德而载物。

        重新“赢回”土地,在上古人看来不仅仅是自己与大自然抗争获得了胜利,更是自己的精神感动了上天,在这样极端的灾害面前,神灵将土地又归还了自己。

        这说明领袖是顺应天意,不是失德之君。

        于是即便洪水还未退去,伏羲为这重回的大片田野举行了一场盛大的告天祭祀。

        并且在以演卦的形式在靠近桩排外洪流的地方,以刻石的方式,堆砌了一处演卦。

        虽然和今天我们熟悉的石刻人形不同,但第一个具备实际功能概念的神就这样出现了,谁呢?

        土地公公。

        您看,奇特吧?不是如来佛祖,也不是元始天尊,更不是玉皇大帝和太上老君那些高大上的无量大神。

        而是区区“土地佬儿”!

        就是这个“不入流”的小神率先以极具功能目的创造了出来。

        咱华夏人是非常现实的,从来不像西方直线思维种族那样盲目的崇信一个“大神”。

        咱们这个民族是非常现实的,要生孩子求送子娘娘、要考试拜孔子拜文曲星、要打胜仗拜关二爷、要发财拜财神等等。

        咱们和神的关系是交换关系,平时没事儿理都不理你,有事儿了拜的那叫一个虔诚。

        但也正因为这样的信仰多元并且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所以华夏文明才能源远流长,文明厚重。

        这次洪灾极其巨大,损失也极其惨重,所以祭祀规模极大,连续搞了三天!

        为了纪念这次大祭,还有不少工匠用艺术创作的方式记录下这次祭祀。

        有这么一个黑彩绘陶盆,上面画了清晰可见的一排小人手拉手跳舞。

        有细心的人一眼就看到每个小人腰部偏下都支棱出一支小棍儿,诸多网民评论就是各种“污”。

        有说是阳具崇拜的有说是上古春宫图的,都是神经病!

        崇拜那玩意就直接画那玩意不就完了,还一排小人支棱着棍儿跳舞啊?

        其实那就是在全民尚武养兵于民的上古时期,非常写实的画着人们习以为常的腰间别着木制短剑,可以看成是庆祝丰收啊之类的“照片”。

        在抢建新田的过程中,温顺的黄牛对人的帮助极大,在牛身上套上木犁,被泡软了的土地非常轻松就拉出一道道田垄。

        不过几天时间大片的田野再次出现在宛丘外围,只不过等候秋收的成果今年是没指望了,但土地在就一切都在,辛苦一点就是了。

        于是对牛的艺术创作各工匠也是大展才艺,用各姿态的牛形或是绘画或是烧陶或是刻玉,尊重中表达着对黄牛的崇拜。

        咱们祖宗对牛的崇拜和尊敬是非常持久的,可能今天咱们没什么感觉,现代的城里人对牛除了“吃”外基本无感。

        但注重农耕文明的老祖宗们可是对牛非常推崇的,这个文化基因咱们要了解。

        比如大伙儿都知道的,到了咱大唐时期,曾在德宗朝任宰相的韩滉,本着尊敬牛,尊重农耕而画的那幅极其珍贵的《五牛图》,证明了在厚重的历史长河中老祖宗们有多珍爱咱们的土地文化。

        顺带说《五牛图》竟然不是画在宣纸上的,而是画在麻料上的,或许也因为是这样才能在上千年里完整保存下来,被珍藏于“故宫博物院”,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实物。

        抗洪这个大事件,伏羲当然也很看重,通过这次上下一心精诚合作,巩固了人民的向心力,团结了民众。

        历史上当然要写上一笔,为了表示郑重,还送给了仓颉一个竹笔筒。

        毕竟是文字嘛,而且是记录华羲族大事件,要有仪式感,不能随便抓起一把刻刀就在龟甲骨棒上写,而是特制了一种细石片刻刀,标准化专门写重要事件。

        所以您看,咱特实用主义又有仪式感,谁说中国人缺少仪式感的?非要做作的用动作来表达仪式感吗?

        一份特别功用的物件,仪式感已经是满满的了。

        这随手砍来的竹筒经过工匠雕刻,就是一个精美的工具,所以咱们其实非常早就有笔筒了。

        只不过现今看来就是个放工具的筒子,而且竹子不容易长期保存,也就流传不到今天了。

        但为什么后来在几千年的岁月中,笔筒被历史抛弃了,直到清朝后期才又出现呢?

        因为后来毛笔出现了。

        毛笔大家都熟悉啊,那玩意儿跟钢笔铅笔不同,要顺毛存放。

        所以明白的人知道毛笔是不能把毛朝上插着放的,而是不用时吊挂在笔架上,用时搁在笔架山上的。

        就因为这个咱们抛弃了笔筒,喜欢收藏的知道过去有那种圆滚滚的粗筒子,有陶的有瓷的,那玩意不是笔筒,是吃饭时吐渣子的渣桶。

        列位,看《探华夏》涨知识吧!

        不过也不知道您各位喜欢不喜欢看这些小知识,咱也不是卖弄,就是依据情节进行介绍,也是避免您各位只是看到故事发展,而没有了解历史发展的内在缘由。

        我也是怕故事没骨头,这些知识刚好是支撑情节的骨头。

        如果您列位不爱看言语一声,欢迎您指点;您要爱看呢,我就多说点。

        怎么说呢,您各位看书求的就是一个痛快,对吧。

        我呢,写书也是为了一个痛快。

        写到哪算哪,也就是通过文字和您各位聊天,聊着天说着故事都开开心心的。

        所以我也就不管谁不痛快了,我先痛快痛快,我这个艺术造诣呢也没别的什么,就俩字儿,“胆儿大!”

        仓颉造字的贡献太大了,而在对伏羲《易》和“卦”的加持下,其实上古文字很多都是意形言表。

        如果咱把脑子里熟悉的所有文字都忘掉,你就只去看上古文字,那真是最贴合人本位和天文地理的形态。

        在历史长河发展中其实这种最本位的很多东西因为对文字含义精准的要求很多都失去了。

        但如果您谁有心,周末啊,闲暇时分愿意临摹个“金文”啊,写个“大篆”啊,甭管认不认识,您就以修身养性的形态,以吐纳健康的目的,写一写。

        时间长了您都能领悟出不少东西,这可是延年益寿还提升修养气质的。

        真的!

        比如啊,比如。

        您今儿下班回家了,累一天什么心思都没有,游戏也没兴趣玩儿,电视也不好看。睡觉又早了点,那您干嘛呢?

        当然是看《探华夏》啊!哈哈哈,打趣了,打趣了。

        您这时候可以打开电视,现在电视都能回放,您打开央戏曲频道,随便找个戏看。

        没看过完整传统戏的,不管是京剧还是别的什么剧。

        昆曲就不说了啊,没点修为的看不了,太雅了,雅到极致就是昆曲,不这么雅昆曲也不至于被京剧干趴下,这个郭老师专门说过,有兴趣的可以去搜来听听。

        许多人从未好好看过戏,印象里只是“慢”和“累”,因为听不懂啊!

        但幸好人家有字幕,只要耐心看过前十分钟,您就能看进去了,为什么呢?

        过去的戏跟今天的电影是一样一样的!就是故事啊。

        看一会您就会想这到底咋回事啊?这哪个忘八蛋害的这娘们这么惨?啥恩啥怨啊?哎,这就能看完一部戏,特有意思。

        有些人就指着鼻子骂我,我就不爱看戏。

        也没关系,您就放着戏耳朵听着,实在不行您爱听什么听什么。

        写毛笔字玩玩儿。不想临帖也没关系,按自己的习惯和想法写,怎么舒服怎么来!

        郭老师也没临过帖,但人家那独特的幽默式字体您看看,别具一格!

        但尽量写繁体,写的久了就会找到规律,越写越好看。

        哪怕您平时在这个手机时代都很少提笔写字,或者写钢笔字不好看,那写毛笔字都不碍的。

        还不用特意去买,浪费纸和墨,网上各个商城都有卖水写布的,毛笔沾上水就能写,写了就干,干了继续写,非常好。

        哎,这卖水写布的该给我点广告费吧。有没有商家要打植入广告的啊?价钱好商量。

        “大道至简,生生不息。”《周易》不仅是中华民族更是世界最豪迈的哲学思维!

        涉猎万千,以最广阔博大探索未知的精神,向人类的文明致敬。

        我个人觉得如果您列位中有熟识《周易》的民间大神更应该去读甲骨、品彩绘,一定!一定的!会比很多专家厉害。您就是差去看。

        说真心话,不虚伪。

        藏龙卧虎的多了去了!您各位都是!比我优秀万千倍的海了去了!

        我只不过是给列位提供素材的小渣子。而已。

        书回正道儿!

        漫长的阴雨终于还是过去了,黄河也重新乖巧起来,洪水退去,老天爷把土地还给了宛丘。

        但对这次大水每个人都心有余悸,不光损失了物,救灾时也有人牺牲。

        看着恢复面貌但满目疮痍的大片河滩,共工把桩排向黄河的方向移动。

        因为土地的重归,建设方便了许多,重新加装更多更紧密的连排,未雨绸缪下一次洪水,还拓增了更多土地。

        终究是大水之后农作物存量不足,除了能在宛丘城后的山上找些野生蔬果勉强供应外,秋天来临,再没有更多的可吃的种植物,只能日日以红肉度日。

        但天天只吃肉也受不了,幸好金秋时分野物众多,于是大批的采摘队带着黄牛群四面八方的去收集,预备严冬的到来。

        吃肉嘛这个事儿看起来对胖子没什么影响,反正吃饱为数,满嘴流油就是开心。

        但全民都吃肉这个每天都是消耗的巨量啊,养的那点动物根本不够吃的,大量的游猎队回来的也参差不齐,这就得靠自己想办法过日子。

        就算你是贵族也没办法,就算你是伏羲也没办法,大自然面前众生平等。

        每天胖子心烦的闻臭收拾家门外小黑马的屎橛子,恨这个小黑马天天的也不发情也不回马圈,守在门口还挺自得,看着胖子铲屎还开心的笑,给胖子气的。

        小黑马也长大了不少,那身亮毛在天冷起来的日子也厚厚绒绒起来。

        虽然是个母马也一眼能看出是个“大美女”,长长飘荡的马鬃在风中煞是英武。

        心情好了还能后蹄立起来打几个嘶鸣,大鼻孔喷出白雾在古人看来跟神物一样!

        好多贵族妇女空下来都会围在胖子屋前看小黑马撒欢。

        虽然结婚了,但您懂的,男人嘛。

        胖子每天能看到一帮“人妻”在家门口闲聊也是美美的,就是铲屎让自己挺没面子。

        后来干脆就耍威风让自己的两个“儿子”轮流干这活,既然安排了这个日常工作,胖子也不得不把乎千、乎干安排住进自己的大屋,这是让丰拉最开心的事儿。

        大灾过后吃食减少,选择也就少了,勤俭持家的丰拉有办法,凭经验在树间竹中每天能掏到不少肉嘟嘟的大虫子,这就把胖子差点没吓疯了!

        坐在地上满心期待的等候着揭盖之后的炖肉,眼睁睁看着在水汤里咕嘟翻涌的各种大虫子,惊叫着胖子就要逃!

        被丰拉硬生生拉了回来。看着盛在碗里的满满白鼓鼓,胖子眼球都要鼓出来看着丰拉和两个儿子吃的吧唧嘴。

        心里这通荒野谩骂啊!尼玛你们是野人你们自己知道吗?!

        本着对妻子的爱以及看娘俩三人吃的挺痛快,边吃还边点头的聊天。

        鼓起八辈子的勇气胖子捏出一个白虫子盯着看,那个死虫子俩眼睛还跟自己对视!

        在三人鼓励的比划中,胖子努力往嘴里放进虫子,感觉着软软的肉体和口腔触碰,只轻轻一咬!

        蹦浆烂皮的一股子稀烂在口腔荡漾开去,大呕中胖子跟疯了似的从地上直接用臀大肌蹦起,死了爸爸一样就冲出家门!

        嘴里稀碎吐的一身都是!

        感谢投票,我很珍惜。

        【作者题外话】:我努力写,希望你们喜欢。


  https://www.xxyanqing.net/book/74770643/58022701.html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www.xxyanqing.net 言情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m2.xxyanqing.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