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网 > 探华夏之太古见 > 第六十八章 急行军

第六十八章 急行军


书接上回!

        咱们先合计合计啊,上次讨伐西部夷狄,统三路大军才不过十余万人;

        而这次则是东西南下还有成纪,加上宛丘共七路大军,宛丘十二万人马尽出!

        而东西南下四城每一路都至少七万起步,还有成纪六万,近五十万天兵天将!

        再加上我领一万八千精锐,即便北邦蛮夷真有二三十万,也具备了足够的优势。

        而且还没计算正在北邦抗争的八万人马。

        但!

        北部蛮夷毕竟和西狄不同,首先咱们都知道他们不是拼凑起来的,而是在“孩汗”的率领下统为一体的集团军。

        而且二三十万人马真的就会面对五十万大军绝对落于下风吗?还真不一定!

        这是什么时代?高古时代!

        打疯起来,一对二甚至一对三就一定必输吗?恐怕不一定吧。

        反过来在这个通信条件欠缺的时代,华羲族这次各路大军齐发,虽然人数众多却成了临时“拼凑”。

        这一点伏羲当然清楚,大军不可分头行动,但自己下达的指示是“令达即发”,让各封王接到命令之后立即统兵援北!

        因为地理条件的不同,每路大军抵达北邦的时间必然各有先后,如果无法统筹行动,必被北夷逐一消耗!

        因此如何统筹合纵是当务之急,而能够利用的时间只能从各路大军还在向北移动的期间内寻找。

        经历过大发展时期,如今的各路封王早已习惯“养尊处优”、“目空一切”!

        在“华羲族”荣光的光环下,享受着四海臣服,安逸在“马屁”中。

        这种体会咱们虽然没有经历,但可以想象。

        不光是统领有这种优越感,多年没有被异族挑战权威的兵士们也内心充满着“骄傲”感,觉得只要自己出现,北夷就会望风而逃。

        就这样,六路大军带着自以为是的“骄傲”,急不可耐的想要出现在北邦,“享受”首先收复北夷的大功,行军速度极快!

        毕竟是十二万大军倾城而出,这是无法对民众隐瞒的。

        而且兵士们也都来自民间啊,是各户人家的儿子、丈夫、父亲,这巨大体量的军事行动怎么可能不让人民知道。

        但伏羲有指令,在大军开拔之前不得向兵士们说明这次行动的目的。

        所以宛丘居民虽然知道大王有重大安排,但却并不知道北邦出了大事,相反还挺骄傲,觉着华羲族又去干大事儿了。

        随着宛丘大军在胖子的带领下开拔,为了稳妥起见伏羲罕见的命令“飞龙氏”小朱襄作为监军,这对于从未涉足军事领域的小朱襄来说是“大姑娘上轿头一遭”。

        对军事兴致浓烈的小轩辕强烈要求一同出征,但你那个破胳膊还吊着呢,就算你自己小小年纪不在乎,但伏羲不能不在乎。

        万一出点什么差错如何向“有熊部”的少典交代?

        不过小轩辕不管不顾,你伏羲答应我要去不答应我也要去!

        反正我又不受你管制,我想走就走。

        伏羲一看拧不过这个小家伙,而且考虑到确实小朱襄稳重有余但魄力不足,有小轩辕给他平衡平衡也是有利于大军战力,终于还是让小哥俩一同出征了。

        这次大战的经历,或许对兄弟二人是最好的“教学”,成长了小朱襄也历练了小轩辕,为在未来属于他们的时代大战蚩尤奠定了基础。

        为了统筹这体量巨大的集团军,伏羲接连下达了两道命令,大意如下:

        一、以柏皇为三军统帅,担大将军,负责直接军事指挥;

        二、以小朱襄为各军统筹,负责协调各王大军调动。

        为确保信息在各军抵达北邦前准确及时送达,伏羲总共派出上百名传令兵,快马疾驰,向各军征途追寻,力求不发生分头行动的失误。

        历史就是这样在意外和巧合中发生的,好死不死这上百名传令兵竟然没有追上任何一路人马,倒是有几个向东追葛天部的传令兵不期而遇了后发打算做“奇兵”的我。

        知晓伏羲军令后我知道大事不好,兵贵神速是应该的,但分而不合自损战力,一旦遭遇北夷主力必是苦战!

        也不知道咱中华是八字和“北”不合还是咋回事儿?这随后的千古年代里,被来自北方的民族侵犯数不胜数。

        不论是秦皇汉武还是宋明王朝,几乎都吃了北方的大亏。

        您列位中有读过《二十四史》的吧,凡事读过此书的其实心里都挺郁闷的!

        不是被这个侵略就是被这个袭扰,然后咱们还挺能忍的,人家拿刀对着你比比划划甚至真给你一刀,你还总是笑着跟人讲道理,这不贱皮子吗!

        不过周边民族对咱们的记录却不像咱们这么尊重史实,但咱们也确实有点太客观了!

        对民族的自尊心建设不如那些小国家,你看棒子那奇葩的自恋,包括漂亮国自欺欺人的说你坏话,好像说多了就成真的了似的,傻不傻?

        所以从这个方面可以看出,咱们的客观还是进化更充分的缘故,还是客观点好。

        你看越南他们是怎么记录历史的,说他们两千年历史,其中两百年被法国被美国欺负,剩下一千八百年全是我们欺负他们,这不胡说八道吗?

        还有乱认匈奴当爹的土耳其,其实他们只跟突厥有关系,认匈奴当爹是因为觉得匈奴厉害。

        他们的小学教材开篇第一句话就是“伟大的匈奴让伟大的中国修建了伟大的墙”,就是说咱们建设长城是怕匈奴,还说“他们总要回来的”,这不一神经病吗?

        真是狗中哈士奇,军中土耳其。当初就他们参加朝战,自己觉得最厉害,第一次遭遇战一顿操作猛如虎,最后才知道把韩军打了。

        不过不管是匈奴还是突厥还不是都被咱们打跑啦?

        而且打不过咱们,他们打欧洲人挺狠的,被赶跑了往西迁移,直接霸占利比亚半岛,就是西班牙和葡萄牙整个国土八百年,欧洲跪在地上没一个敢反抗的!

        所以从这方面能看出,咱们是“以理服人”,特别有礼貌。

        但实在忍无可忍真要跟你撕破脸的话,早就准备的万无一失了。

        而且中原王朝一旦反击那下手是非常狠的,所以才让人家记录的历史都是恨咱们。

        好多不学无术每天只看短视频失了智的人都跟着说“宋朝”弱!

        是,大宋是重文轻武。

        这是因为太祖赵匡胤就是靠统兵得了天下,他知道军权在握的危险性,但你不能就这样认定宋朝不能打啊?

        你看看在那个历史时期同样被蒙古大军侵袭的其他国家,有几个能抵抗的?但是你看宋朝抵抗了多久?

        上百年啊!

        而且如果不是因为朝廷自己走向末路,只靠蒙古自己根本完不成换代,都是历史的偶然造成的。

        你看看欧洲被蒙古打的,拔都仅凭二十万征欧大军横扫欧罗巴,几年就全干翻了,欧洲国家所有的重装甲主力几年全被消灭干净!

        金灿荣老师介绍如果不是钓鱼城事件,历史就改写了,整个欧洲都是大牧场,欧洲人都会过上“痛并快乐的生活”,天天唱“蓝蓝的天下白云飘”。

        到今天整个俄罗斯都有蒙古的基因,为啥欧洲就是不认可俄罗斯呢?

        人家直接说你算什么欧洲人种?你身上流着蒙古人的血,是杂种。

        被蒙古占了几十年啊!蒙古人是怎么婚配的?占了你所有的女人都是我的,随便玩!

        好,这一感慨就停不下来,不过说书就是这点好,能来能回,顺带还能涨点小知识。这就书归正传。

        我在这一派祥和的大发展中也被“同化”了,也是觉着这去讨伐北夷就是“砍瓜切菜”的,是去“耀武扬威”的。

        如今还自得的想要去当“神兵天降”的后发奇兵。

        但是!

        码的!我就算是不想“后发后至”都不行,这一万八千精锐全是步兵!

        这只能徒步行军下,想要赶上柏皇大军的急行军几乎不可能,更不要说把伏羲的命令传达了。

        赶忙让传令兵快马加鞭务必赶上柏皇,至少得让他知晓自己被委任了华羲族集团军的总司令。

        看得出传令兵已经不知道几天没休息了,疲惫都挂在脸上但非常恪尽职守!

        从我这里得知事态紧急后连水也没喝一口,纵身上马便向前直追!

        虽然胯下的马也同样疲累,但在这个时候就算是把马跑死在路上,也得拖着腿继续去追,大战在即,军令如山啊!

        看着传令兵们各自飞驰而去的身影,一边走着我看着被自己统领的一万八千重兵正整齐的前进,暗暗掂量了一下自己的能力,感觉自己被莫名其妙“胜利感”冲昏的头脑清醒了些。

        希望这些传令兵别碰上正在归途中的华胥夫人他们,这要是让混沌知道军令没被及时传达,必定会让华胥夫人焦躁,说不定就会下旨让混沌亲自去寻找各封王传递军令。

        若是混沌的反应再夸张一点,多一个兵多一分力量,华胥夫人要是命令区区两千卫队也转北参战那可就要了亲命了!

        眼下不是胡琢磨的时候,定了定神我告诉自己即将来临的是一场大战,是真正的战争,是会死人的战争!

        命令各分队长传令下去,开饭,然后所有人用布缠脚,准备急行军!

        四个分镜头:

        宛丘城内——

        “夏官”赤龙氏站在贵族区边缘的步道上,望向宛丘大军早已离去几天的方向。

        他不是从伏羲那里得知北邦被侵的讯息,为了保密,上次的军事会议只有最高层的几人参加,北邦发生的事情并没有告诉任何人。

        他是从九黎暗探那里得到的消息。

        胖子作为统帅随军出征了,拉拢归化的进程被动停了下来。

        这些年自己从一个在钜野被挑选出来的孩子,被安插到宛丘刺探和学习先进文化与知识技能。

        因为在学《易》、“卦”中表现优异而被伏羲提拔为都城宛丘的龙官,进入到了华羲贵族行列,他的内心其实很复杂。

        一方面知道自己毕竟是“异族”,是九黎族人,隐藏身份的同时,要力求为蚩尤效力,为九黎求荣,不能忘记自己真正的身份;

        但另一方面“华羲族”这个身份太荣耀了,从内心深处自己是真希望自己是华羲人!

        而且伏羲对自己有知遇之恩,自己成长的这些年一直都是在宛丘,如果不是在九黎时虽然年幼但已经懂事了,真会觉得宛丘才是自己的“故土家园”。

        他既希望这次突发的北邦事件能够削弱华羲族的实力,至少能让九黎部能不被华羲族以绝对实力压制;

        同时又怕华羲族战败,从此一蹶不振。

        矛盾而又错乱的思绪让他坐立难安,连自己的妻子都看出了异常,但又不能跟她说。

        连自己的枕边人都无法吐露心声,您想想看,这“无间道”的身份所要负担的压力实不是一般人能承受的。

        东城王宫——

        在自己赶回来之前,接到伏羲王命的东王葛天已经率领东邦大军北上了,当下东城只留下了五千守备以维护日常安全。

        这样的力量肯定是薄弱的,但蚩尤和黎父并不愚蠢,也没必要趁虚而入,攻抢东邦。

        先不说夺下东邦就意味着与华羲族全面开战,自己的实力还不够;

        就说万一华羲族北伐大获全胜,毕竟伏羲是倾全族之力北上,军团规模空前!

        等东王葛天班师后东城也还是会被收回,而那时自己付出的所有韬光养晦都将一去不复返,更会迎来毁灭性打击。

        得到空闲的不赤自得而悠哉的正躺在王宫偏殿内的暖池中,身边是进贡给东王的九黎美女们,享受着葛天的待遇。

        您可能会觉得这不赤也太大胆了吧?难道不怕有人告状吗?

        是的,他胆子很大;而且不怕有人告状。

        为什么呢?因为葛天不在,龙官也不会到王宫议事,有什么事儿自己讨论就得了。

        王宫内也就只有些侍者打扫打扫卫生,而因为葛天四处温存久未享夫妻之事的王后,早就被善于察言观色的“人精”不赤打点的满足,甚至还私通了苟且。

        王后一句话所有的侍者全部退下,谁不乐意不用干活还能放假呢,所以这不赤进出王宫简直像回家一样。

        南邦苏城——

        同样因为赫胥带军开拔,还没找到下手机会的姚典也在家里休息,伏在条案上用指尖摆弄透红星闪的毒物矿石。

        不赤已经派人向自己传达了黎父对自己疑问的解惑,虽然得到了回应,但姚典内心还是倔强的有些迟疑。

        总是觉得“我”并没有表现出黎父所说的那么有才华,很难相信看起来平凡无奇的“我”能具备改变一个城邦,一个部族发展的能力。

        这人啊,对另一个人产生怀疑没什么问题,反而能更客观的去分析和判断这个人;

        但若一旦对另一个人产生琢磨,就容易出事儿。

        因为琢磨是出于内心,是先入为主的下决断,是主观意识的。

        要么是越琢磨越觉得自己的先入为主正确,“我”就是没用的货;

        要么就是不断验证自己可能是错的,“我”还真行。

        但不论哪一种,都会不自觉的“惦记”上这个人,而一旦“惦记”上,人的大脑就这么别致,不论你一开始如何认为不可能,到后来都大概率变成了可能。

        即便已经是南邦龙官,但在咱们看一个十几岁的孩子能有多成熟?

        也就青春期将出未出的年纪,小姚典在自我的纠结中反而对我越来越好奇。

        东部沿海——

        在巡视领地的过程中,蚩尤已经得到线报,华羲族北边出事儿了,伏羲派出体量惊人的集团军向北而去。

        感慨华羲族强大的同时,蚩尤并不嫉妒,在自己这广袤的霸权范围内,他深信只要好好经营,过不了多少年他也会拥有不逊色于华羲族的强大实力。

        “探战。”

        做亲密状,蚩尤抱起部落中一个幼童亲亲脸蛋,感受着这处部落族人对自己的拥护。

        一边轻声向随扈下达指令,派往北部的暗探将随后行动,密切观察这次大战的全过程。

        您看,这华羲族有事儿动静多大!

        四面八方都有了反应,就连咱们也跟着上古人激动。

        但您再看伏羲,跟没事儿人一样,每天依旧是安排龙官各项工作,然后就是一如既往的参与教学。

        忙乎完了,就坐在自己的大殿里研究“演卦”。

        什么叫人物?这就叫人物!

        处乱不惊!事情已经发生了,那就去面对它;决策已经做出了,那就等候结果。

        空着急没用,所谓“尽人事听天命”,有这样的心态才能成大事。

        对于北邦当下的情况一无所知,伏羲做的是最差的心理准备,什么心理准备?

        就是在大军到达之前,北城“夏邑”已经沦陷了。

        不论古往今来,对于战争,最重要的是什么?

        时间!

        时间就是战机!

        而在大规模战役中,要争取到足够长的时间所需要的又是什么?

        不是兵力数量,也不是行军速度,而是“食物”。

        您设想一下,历史若是有“如果”,朝战中志愿军但凡食物充足,没有补给线问题,恐怕早就在李奇微上台之前就将联军全部打回海上了!

        就因为补给线太长,无法维持,才主动后撤的。

        而这上古时代,食物的战略地位就更高了!

        伏羲并不担心粟陆的能力以及北邦人民的意志,但却非常担心一旦被围城,不用几天夏邑就将遭遇危机,毕竟耕地和圈所都在城外。

        当初西城之难的惨烈,不就是围城之后失去了食物来源吗?

        而赶来支援的大军走的再快也要两个月时间,谁能坚持那么久不吃饭?

        客观条件就是这样,只能耐心等结果。

        一边演卦推算这场战争的吉凶,伏羲一边在构思可能面临的两个可能:

        其一是,如果夏邑失手,粟陆战死,那么收复西邦后,必须如同上次荡平西狄一样,将北部的蛮夷清除,永绝后患;

        同时,还要重新考虑新的北王由谁接任,再建北城。

        其二,则是此次征讨失败,那么又会发生两种情况——要么是华羲族从此失势,如何保全族人以及重新发展;要么是与北夷分庭抗礼,长期共存。

        这每一件都是休戚相关的大事,都需要自己一个个想明白。

        看着领袖陷入了沉思,侍从们很自觉的退出了大殿,给他足够安静的环境。

        那边小荷曲也在家里发呆,她当然不是在想国家大事,而是自从小朱襄随军出征后,自己只能陷入单相思。

        每天早已习惯起床就去小朱襄的大屋,如今再去也没意思了,就连跟自己斗嘴的小轩辕也跟着走了,没事去小朱襄那干嘛,闻药味吗?

        “弗可!(不能再派人了。)”

        黑夜火光掩映中,一身戎装的北王粟陆对身后的龙官大声说着,站在哨台上远远的看着城外的畜圈区星闪的火把晃动。

        伏羲的担忧成真了,因为兵马比例过于悬殊,仅仅一战之下,西城“夏邑”八万雄兵就损失了三万余众!

        密密麻麻的兵士尸体在城的周围横陈,任由鸟兽撕咬而无人敢去收拾。

        将夏邑围了个水泄不通的北夷大军,规模和数量巨大的观感渗人!

        仿佛并不急于求成,北夷首领“孩汗”并没有指示大军攻城,而是耐心的围而不破。

        非常“聪明”的等候夏邑的粮草消耗,最终必然主动出城,而后自己则可以“笑纳”这十几万人口,再增力量的同时,还收买人心。

        这大半个月来夏邑家家户户的饭锅都见底了,人民们已经把城里能拔的草能剥的树皮快吃没了,看见什么都想啃两口。

        为了获取食物,北邦武官降龙氏已经派出两队“敢死队”,趁夜去畜圈区抢营,结果一个人都没能活着回来。

        得知降龙氏还要再派人去抢,而且打算亲自带队前往,粟陆严令禁止再有人去送死!

        去也是死,不去也是死!

        兵士们并不在意自己会牺牲性命,而是不忍自己的亲人族人就这样在饥饿中等死,一个个求着大王,跟北夷拼了!

        回身看向城墙上望着自己的兵士们,粟陆紧闭双唇不知如何回应。

        拼吗?结果只有一条,无非是没了饥饿痛苦,死的快些而已。

        但如果还能撑些时日,等候援军来到,那就能重获新机!

        但是,伏羲收到自己求援的消息了吗?

        大王会派大军来救吗?

        明明这些不该成为问题,但在这强大实力围城多日的当下,在压力和焦虑与日倍增的双重逼迫下,粟陆越来越不自信,越来越感到迷茫。

        重新望向深夜里漆黑的远方,幻想华羲族大军来了,万千旗帜招展!

        感激投票,我很珍惜。

        【作者题外话】:我努力写,希望你们喜欢。


  https://www.xxyanqing.net/book/74770643/58022679.html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www.xxyanqing.net 言情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m2.xxyanqing.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