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网 > 戏里人生 > 第23章 插塑胶花的汝窑瓷

第23章 插塑胶花的汝窑瓷


最近见识了一出“新京剧”《霸王别姬》,采用现代声光电技术,聘请国外设计师为所有角色设计了全新造型,霸王身上披挂几十斤重的麟甲,画红黑两色脸,表演上融入话剧模式,取消了锣鼓等京剧乐器,舞台上投映华丽丽的数码布景,武戏不是由京剧武行而是由电影演员完成,一向以马鞭象征的乌骓马,也以一匹真马替代……制作方宣布:京剧将亡,亟待废除“老祖宗传下来的手法”,摒弃京剧传统程式,称这些改变为“给京剧一条生路”,把反对意见归结为“顽固派戏迷的谩骂”。

        艺术讲究创新,鼓励各种探索与尝试,种种异想天开都无可厚非;然而就这样将几百年的传承一棒子打死,同时以京剧救世主自居,实在让人哂笑。

        京剧之所以为国粹,为古今中外观众赞赏,其至美之处恰恰在于传统程式。生旦净丑的行当之分,四功五法的严谨布局,一桌二椅的意境,历经几代京剧人淬炼的声腔、板式、脸谱、砌末……种种细节,博大精深,构建出独具特色的文化体系,代表了雅俗共赏的东方传统审美。一旦将这些最根本的元素抽离,京剧也就不再是京剧,它可以叫做舞台剧,多媒体剧,实验艺术剧,怎么叫都行,唯独不是京剧。它的存亡绝续,根本与京剧无关。

        京剧的历史上,真正锐意革新的人不是没有,例如梅兰芳先生。梅先生身处京剧全盛时期,又是不世出的名角,有条件进行各种尝试,但是他始终严格地遵循京剧的传统程式,坚持最纯粹的京剧内核,赋予京剧更旺盛的生命力。文化的革新,首先应该对传统有深入的了解,有足够的把握,存有一份尊重和敬畏,革新才有其价值可言,否则不如不革,好过胡乱破坏。好比对待珍稀文物汝窑瓷,一种人致力于研究前人的制作技巧,使这珍宝以更美的光华流传人间;一种人致力于搜集当世仅存的几件孤品,珍而重之地保存收藏;而另一种人,热衷于所谓革新,认为汝窑瓷太古旧了过时了没有生命力,给它绑上led彩灯,插满塑胶花,自诩是给了这老古董“一条生路”。

        京剧的珍稀程度,与汝窑瓷也不相上下。它的体系一度被冲击得七零八落,政治变革阻断了观众欣赏习惯的沿袭,多年的国有化体制造成市场竞争能力退化,各地剧团和演员的生存环境堪忧,人才培养后继乏力,对传统剧目的抢救和挖掘远远不够……京剧的教育方式是口传心授,素来缺少音像和文字资料,往往随着一位大师仙逝,一批剧目就此成为绝响。《京剧剧目词典》记载的五千多出剧目,流传至今的只有二百出左右,常见于舞台的只有数十出。长此以往,再过几十年,能看的京剧就只有《龙凤呈祥》、《四郎探母》、《白蛇传》这么数得过来的一点点。

        这样一门艺术,个人以为,当务之急不在于改革和振兴,而在于保存和传承。京剧和众多文化遗产一样,兴盛衰亡都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没可能在各个历史阶段都占据主流,也不需要占据主流。当今社会,不必用唐诗宋词的格律来写小说,不必用汝窑瓷来盛饭盛菜,同样也不必苛求京剧来承载现代意识的表达。文物就应该精心供奉在博物馆里,京剧就应该原汁原味地保留在传统舞台。国家和社会各界致力于京剧发展,是振奋人心的大好事,希望能更多地关注艺术的传承、人才的培养、生存环境的培育,万勿走入“革新”的误区,打着挽救京剧的大旗,制造一批花哨、浮躁、昙花一现的新潮产品,反而切断了最宝贵的古老血脉。

        京剧历经几百年沧桑不死,必有其独到的生命力,未来的发展,还是值得期待。就算它死,也请让它有尊严地死,不要被插得一头塑胶花,倒在灯红酒绿的卖场上。


  https://www.xxyanqing.net/book/46094379/57443238.html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www.xxyanqing.net 言情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m2.xxyanqing.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