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网 > 沧海孤舟 > 守法公民第九章:秦馆问道

守法公民第九章:秦馆问道


  
叶子带着一行人去看铜车马,众人流星捧日,纷纷跟上。
铜车马是不充许接近和触摸的。大家站在隔离栏外,默声听着电子语音的介绍––
铜车马是秦始皇陵出土的一件大型陪葬品,1980年出土于秦始皇陵西侧。共两乘,一前一后排列。经复原,大小约为真人真马的二分之一。
制作年代约在陵墓兴建时期,即公元前221~前210年间。
铜车马为单辕双轮车,辕长2.46米,轮径为0.59米,车舆分前后,平面呈凸字形,凸突部分是驭手所坐之处。
铜御者高0.51米,重52公斤。其神态恭敬中又有一丝得意,车室的后面有门,左、右与正前辟有三个窗户。
正前窗板为镂空的菱形花纹,窗板可以开启,便于主人与御手互通信息。两侧窗可以前后推拉,窗板亦是镂空菱形纹,从室内可以观察到车外的情况,但外面的人难以看清车内。
蓬盖面积达2.3平方米,将御官也罩在下面。蓬用铜骨架、铜条支撑,上覆以绢帛。4匹马的高度为0.91到0.93米,长度为1.1到.15米。
4匹马的重量也不相同,分别为177公斤、180.7公斤、183公斤和212.97公斤。四马神态各异。中间的两匹马昂首正视前方,两侧的马略侧视,张大鼻如喘息状。耸立于马头之上的物体是车撑,用于支撑车辕,这样在长途休息时可减轻马的压力。
铜车马在制作上运用了铸造、焊接、镶嵌、粘接以及子母扣、纽环扣、锥度配合、销钉连接等各种工艺。钻孔的最小直径为1毫米,饰件多处用如发丝的铜丝,窗板的铜片仅厚至0.12到0.2厘米,车辆头的内孔滚圆,就象现代车床加工的一般。
铜车马的许多零件都与现代使用的相似,如车门、前窗用的活动铰页,其形状与今日门窗上使用的活页非常相似;系马肚子、马颈的套环采用了策扣连接,策扣与今天人们用的腰皮带上的策扣完全相同。
铜车马有三个之最:它是目前在中国发现年代最早、形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铜铸车马。
参观完铜车马,接下来就是此行的目标,兵马俑。
众人正往外走,突然有一个四十出头的老外开口道:“我从意大利来到中国,在武汉学院教外语。我查询过你们秦朝的历史书籍,上面说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战略家、改革家,是首位完成中国统一的第一位皇帝,他是秦庄襄王之子,十三岁即王位,三十九岁称皇帝,在位三十七年。秦始皇建立皇帝制度,中央实施三公九卿,地方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北击匈奴,南征百越,修筑万里长城。把中国推向了大一统时代,为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开创了新局面,对中国和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可我来这里三次,就从没有听到过车同轨的却确解说,也看不到考古实物,秦直道知道一点。是否车同轨并不存在?我看这位女士才智非常,学识渊广,能否为我解释一下?”
叶子先前说了半天了,好不容易可以忙中闲懒一下,一听这话不高兴了。不痛不庠说了句:“文曲之辈,不足为之道也!”转身就走。许龙章到是听得懂,哈哈哈一笑,勾勾手说:“我到是略知一二,不过,佛祖都说过,经不可轻传啊。”旁边的人听了,笑作一团。
老外华夏执教多年,听了叶子的话,很不服气。直拗的说道:“你们华夏古有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文化传承。我敬佩女士的才华,所以求教。可你为何要羞辱我?如果不说个明白,我要抗仪你对我的歧视!”
国岚拉着许杰,悄悄问:“这老外发什么神经,没有人羞辱他啊!”司晴轻笑着说:“文曲泛指知识才学。但与古时的道相比较,逊色很多。因为古时的道指的是天地宇宙之道。正所谓道生一,一生阴阳。阴阳即是二,二者生万物。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只能算是文曲之辈。还有句俗语讲文曲人直,这个文曲就是个中性词。如果是在叶姑娘那句话星,就是贬义词啦。因此老外觉得是看不起他,所以才愤怒。”
这吋有一老妇带着的一个八九岁的女娃,脆生生地说:“车同轨我知道啊,我爷爷教过我的。我说给这位大叔听听。在秦始皇统一中原之前,各国向来是没有统一的制度的,各地的马车大小就不一样,因此车道也有宽有窄。国家统一了,车辆还要在不同的车道上行走,多不方便。从那时候起,规定车辆上两个轮子的距离一律改为六尺,使车轮的距离相同。这样,全国各地车辆往来就方便了。这叫做车同轨。”
小姑娘所言乃是现在百科词条对车同轨的解释。
老外连连摇头,“现代的卡车、轿车、货车就没有同轨,古代的马车,牛车,又不是轨道列车,为什么要同轨?”
众人听后细想,也觉这种说法不通。最后把目光汇集在许龙章的身上,指望能杀一杀外国佬的气焰。那个意大利人也把目光看向老许。国开平笑哈哈的说,“授业者,师也!求师问道,岂有白来的?”老外二话不说,掏出一百美金双手奉上。国开平亳不客气,顺手接过。“懦子可教!这位许先生可是博士出身的史历大家,遇上他是你的福气!”旁人都想着看戏,几个带队的导游连忙凑过来,想学一手。一会工夫,铜车马周围就多了一圈的吃瓜群众。
许龙章见事已至此,向老外拱拱手,便慢慢悠悠地开始讲述:
车同轨,最早见于《礼记·中庸》: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史记·秦始皇本纪》载,依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所以,车同轨,并不是嬴政的发明。
两个轮子之间的距离是“六尺”,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始皇推终始五德之传,衣服、旄旌、节旗皆上黑,数以六为纪,而舆六尺,六尺为步,乘六马。舆六尺、乘六马应指的是嬴政自己的车,而非天下所有的车。因此,那些认为秦时所有车辆的轮距都是六尺的看法,显然错得无可辩驳,但秦陵铜车马是四匹,与六马不符,应该另有原因。
如果所有车的轮距是六尺,一尺约23厘米,六尺就是138厘米,古时的车轮在车厢两侧,这就限制了车厢宽度,估计也就120厘米左右,总体感觉,有点窄。
嬴政的车宽六尺,1.38米,而驰道中间皇帝的专行道宽三丈6.9米,又好象宽得有点过分?嬴政全面接受了阴阳家邹衍的五德之说,数字里以六为单位,舆六尺,六尺为步,乘六马。注意,“舆六尺”,是指车厢六尺,车轮在车厢的两侧,轮距恐怕就得七到八尺了。“乘(读如剩)六马”,意思是拉车需要六匹马。
而且,依凭目前发掘的几个点看,秦直道的宽窄不一,最宽58米,常规在30—40米之间,最窄的山地路段仅有10米。
所以综合起来,这种解释车同轨似乎说不通。个人认为,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的“同”字,指的是一个标准体系,而不仅仅是只有一个指标,比如,书同文,指文字书写规范的同一,即文字统一于小篆,至于每个字怎么写,还是各写各的,不能全是一个字吧?行同伦,指大家要遵守同一个伦理规范,但男人有男人的要求,女人有女人的规范,父亲怎么做,儿子怎么做,君王怎么做,臣子怎么做,都有各自的规范,不是所有人遵守的都是同样的规范。车同轨,并非所有车轮距离都一样宽,而是车轮距离符合一个标准体系,比如,皇帝的车,车轮之间距离是多少,有规定;大臣的车,有标准;拉人的车,有标准;拉货的车,有标准,这些标准并不是以前没有,而是各国标准不同,秦统一后,想来是把秦的标准体系推广到了全国,这才是所谓的车同轨。
车同轨代表的应该是一个标准体系,轮距相同的车,其各种零件可能也是标准化的,有利于车辆维修。直道上每隔十里二十里,应该还设有路况维护工,出现了较深的、影响车辆通行的车辙,立即就会有人进行修补维护。特别是秦时法度严苛,有微误即要问责。筑路时用金属重物把路面夯实,且那时的车并不很普及,想要轻易压出车辙,恐怕也没那么容易。
现存直道有车辙的地方多为关隘,应该是运输的货物非常沉重,通过的时候,山路很窄,各种货车遵循同一个标准,来回都是同一条道,经年累月,压出了车辙。
秦直道多山地路段,尤其喜欢以山脊线作为选址修路的地点,然后就难免遇到山峰和深谷,这时一般采取堑山埋谷的方法。堑山就是将道路选址在山峰略低一点的位置,将路以上的山峰削去一部分,然后再在路下山坡填土,夯筑一段护坡并再夯出道路来,有的时候还要夯出隔梁结构以保证护坡的牢固;埋谷就是垫方,即在两座山峰之间的谷底填筑大量土方,夯筑以后形成路面。遇到更高的山峰,在修路的时候就会采用之字形盘山路的的方法,增加路面长度减小坡度。
此外,在考古发掘中发现在夯土中混入了处理过的礓石,应该是为了增加路土的硬度。
有许多人认为,秦驰道就是秦直道,其实不是,秦直道只是秦驰道的一部分,它比秦驰道要小要短。秦驰道四通八达,直到边陲,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国道”,而秦直道则因道路通畅、路基优良而堪称古代第一条“高速公路”,秦驰道和秦直道共同构筑了中国古代早期最完备的道路交通系统。大秦帝国是靠武力取得天下的,秦始皇更深知"路通则人通"的道理,为此,秦始皇为了维护他的帝位,实行更长久有效的统治,他在统一了六国,修建万里长城的同时,便决定在全国范围内都修建"驰道"。
目前的最新考古就发现,在南阳山区的秦驰道不仅有路基,还有轨道和枕木,轨道之间还有换向系统让车子变换轨道。漫长的秦驰道线路还设有"车站",用以换马、换货、换车或人……秦始皇为了能让全国各地的车都能在驰道上运行,才强制规定"车同轨"(车轮轴间距相同,可以在相同宽度的轨道上运行)。秦驰道相当于近代的铁路,原理和现代铁路无异,还是复线,只是不是用蒸汽机车牵引,而是用马力拉动。
专家们都惊叹我国古代2200年以前竟然已经有如此先进的交通设施。这将是比兵马俑更惊人的大发现。现在铁路不是铁铸造的,而是轧制的钢轨。秦始皇的“轨(铁)路”当然也不是铁铸造的,而用木材铺设。凡是在铁路的枕木上走过的人都明白:两根枕木距离和人们的步子很不合适。一次跨一根显得步子太小,跨两根又太大,在枕木上走路既慢又很不习惯。但是经过测量却惊奇地发现,秦始皇的“轨路”,枕木之间的距离竟然正好和马的步子合拍,马在驰道上,能比在普通路面上更快地拉车,想偷懒迈小步都不行(因为迈小步,马蹄便会踏在枕木上,而不是落步在两根枕木的间隙中,所以马为了使四个蹄子都落在同一个水平面的枕木间隙中,便不得不保持相同的迈步幅度。)有人肯定会疑惑最后又是怎么停下来的呢?专家们的意见是:一定还有专门的车站,在车站枕木之间有木材填充平整。马在这儿喂得饱饱的,休息得好好的。一旦需要,套上车就能飞驰,马不停蹄。到了下一车站,由于枕木之间已经填充平整,因此马儿就可以逐渐减慢速度并停下来。换上另一匹吃饱休息好的马,继续飞驰前进。这样就可以达到很快的速度。
秦驰道除了是秦始皇的专用车道更是军事要道,皇帝下面的大臣、百姓,甚至皇亲国戚都是没有权利走的。但一旦出现战争则可以作为物资运输的补给线,使得军需物品能快速、安全的运抵作战前线,帝国的铁骑也很快就可到达叛乱的地方。因此秦驰道在当时起了很大的作用,它是秦帝国政权的武力延伸,更是秦帝国加强统治的得力工具。当时帝国广袤的土地上植被茂密,到处都是森林,也有良好的木材,这就为修建“轨路”提供了物质条件。如有损坏,随时随地可以取得木材修复,这是秦朝“轨路网“物质条件。
秦朝时的车子,其轮子非常奇特,以前一直没有理会也没有想到这中间会有什么奥秘。现在对照秦朝的“轨路”,一切都明白了,原来车轮的这种特性,使得它既可以在普通的马路上跑,也可以随时进入“轨路”飞驰。这是现在的普通铁路也没有的特点。现代也只有某些特殊车辆才可在公路及铁路行驶。
据《汉书·贾山传》曰:“秦为驰道於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滨海之观毕至。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在古代一般来说道路没有必要这样宽,因此有人猜测该是马路和复线“轨路”并列而行。车子如有需要,可以随时上铁路,也可以随时由铁路上公路。在南阳山区发现的“轨路”,是单独复线,没有马路相伴。
秦朝的工业已经非常发达而且科学,实现了标准化、系列化和通用化。秦国的工匠,每年制造1600万个一模一样的箭头。制造的弩,原理和现代的步枪完全相同,甚至零件的模样也和步枪完全相像。而且其生产同样是实现标准化、系列化和通用化的。拿起任何一个零部件就可以安装。这在现代一般认为是福特汽车公司发明的,不过一百年的历史。可是在秦朝早就已经实现了大批量的标准化生产。
当时还没有四大发明,造纸、印刷、火药、指南针都是后来发明的。虽然已经开始炼铸铁也能够炼钢了,但青铜武器却还是占据统治地位。煤炭的使用也是到了东汉以后才推广起来。至于为何秦以后没有推行驰道,可能是战争破坏,或是国力及制度改变所致。
交通考古一直是华夏考古的弱项,现在以配合基建为主的考古发掘模式,恐怕很难顾到秦直道这类在荒郊野外的交通类遗址的发掘。秦直道的研究,仅仅靠文献,一千年也不会有突破;仅仅靠踏查,一百年也不会有结果。
许龙章结束了讲解。大伙掌声如鼓,欢声如雷!这可是书夲上学不到的知识。况且,既传播华夏历史文化,又为国人长脸,所以掌声欢呼毫不吝啬。


  https://www.xxyanqing.net/book/64722527/17196945.html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www.xxyanqing.net 言情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m2.xxyanqing.net